序号
|
论文(著作、教材)名称 | 发表(出版)单位及时间 | 完成人 |
1
|
我国民事诉讼地域管辖制度之反思
|
《法商研究》2006年第2期
|
廖永安 |
2
|
潜在的冲突与对立:诉讼费用制度与周边制度关系考
|
《中国法学》2006年第2期
|
廖永安 |
3
|
我国当事人陈述制度之检讨与重构
|
《法律科学》2006年第2期
|
何文燕,刘 波 |
4
|
论宪法诉讼目的的多维性
|
《法律科学》2007年第2期
|
胡肖华 |
5
|
从行政诉讼到宪法诉讼——中国法治建设的瓶颈之治
|
《中国法学》2007年第1期
|
胡肖华 |
6
|
从”道德宪法”到”政治宪法”——一种税权控制的研究视角
|
《法学评论》2006年第3期
|
倪洪涛 |
7
|
立宪主义语境下对我国宪法权利属性的考问
|
《法学评论》2006年第2期
|
欧爱民 |
8
|
西方宪政危机成因分析
|
《中国法学》2006年第6期
|
李伯超 |
9
|
论刑事诉讼权力配置的均衡
|
《中国人民大学学报》2006年第4期
|
李 蓉 |
10
|
非洲法律文化研究的理论辨析
|
《法学家》2006年第2期
|
夏新华 |
11
|
刑事被害人的知情权探析
|
《现代法学》2006年第4期
|
刘梅湘 |
|
《诉讼费用交纳办法》考评
|
《法商研究》2008年第2期
|
廖永安 |
|
大学生学习权司法司法救济范围的再认识
|
《湘潭大学学报》2008年第2期
|
廖永安 |
|
我国合议制度之运行现状
|
《社会科学》2008年第4期
|
廖永安 |
|
民事诉讼法与民事实体法关系考
|
《北方法学》2008年第1期
|
廖永安 |
12
|
民事审判权作用范围研究——对民事诉讼主管制度的扬弃与超越
|
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(2007)
|
廖永安 |
13
|
诉讼费用研究
|
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(2006年)
|
廖永安 |
14
|
刑事侦查程序理论与改革研究
|
中国法制出版社(2006年)
|
刘梅湘 |
15
|
我国农村法律服务的历史与转型
|
中国法制出版社(2006年)
|
张立平 |
16
|
从失衡到平衡——教育及其纠纷的宪法解决
|
中国法制出版社(2006年)
|
胡肖华,倪洪涛 |
17
|
刑事裁判根据研究
|
中国法制出版社(2006年)
|
胡之芳 |
18
|
刑事诉讼理念与程序完善研究
|
中国法制出版社(2006年)
|
申君贵 |
19
|
刑事裁判权研究
|
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(2007年)
|
彭海青 |
20
|
刑事诉讼分权制衡基本理论研究
|
中国法制出版社(2006年)
|
李 蓉 |
21
|
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
|
湖南人民出版社
|
倪洪涛(副主编) |
22
|
民事诉讼法
|
湖南人民出版社(2008年)
|
何文燕,廖永安 |
23
|
证据法学
|
清华大学出版社(2008年)
|
廖永安 |
24
|
证据法学
|
湖南人民出版社(2008年)
|
宋世杰,廖永安 |
25
|
证据法学
|
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(2006年)
|
申君贵 |
26
|
模拟法庭教科书
|
湘潭大学出版社(2007年)
|
申君贵 |
27
|
以人为本与我国民事诉讼法的修改
|
《河北法学》2006年第11期
|
廖永安,魏小凡 |
28
|
论卢旺达国际刑事法庭对国际刑法发展的
|
《河北法学》2007年第1期
|
洪永红 |
29
|
试论我国民事公告送达制度的改革与完善
|
《太平洋学报》2007年第11期
|
廖永安,胡军辉 |
30
|
试论民事自认的效力
|
《中南大学学报》2006年第6期
|
廖永安,胡军辉 |
31
|
非洲人权与民族权法院述评
|
《西亚非洲》2007年第1期
|
洪永红 |
32
|
论宪法的司法适用与民事审判权的界限
|
《湘潭大学学报》2006年第5期
|
廖永安,文新 |
33
|
论我国民事与行政案件类型之界分
|
《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》2006年第2期
|
廖永安 |
34
|
论我国民事诉讼法律责任制度之构建
|
《烟台大学学报》2007年第1期
|
廖永安,熊英灼 |
35
|
我国当事人陈述制度之检讨与重构——兼评民诉法《修改建议稿(第三稿)及立法理由》第十七章
|
《法律科学》2007年第2期
|
何文燕,刘波 |
36
|
论民事诉讼当事人的处分权:人权保障的另一视角
|
《湘潭大学学报》2006年第1期
|
何文燕,曾琼 |
37
|
美洲杯帆船赛纠纷解决机制的启示
|
《体育学刊》2007年第3期
|
郭树理,周青山 |
38
|
世界杯球票销售的法律问题
|
《检察风云》2006年第15期
|
郭树理 |
39
|
日本体与仲裁制度初探
|
《浙江体育科学》2008年第1期
|
郭树理 |
40
|
普通法系国家体育法学研究的基本框架——对若干体育法学著作的考察
|
《体育科学》2006年第12期
|
郭树理,周青山 |
41
|
南非体育法律制度初探
|
《西亚非洲》2007年第7期
|
郭树理,周青山 |
42
|
美国反兴奋剂机构的仲裁制度
|
《武汉体育学院学报》2007年第1期
|
郭树理,黄莹 |
43
|
禁止限制贸易行为理论与职业体育运动中的处罚措施——以加拿大实践为例
|
《北京体育大学学报》2007年第7期
|
郭树理 |
44
|
犯罪嫌疑人义务探析
|
《西南政法大学学报》2007年第6期
|
刘梅湘 |
45
|
刑事诉讼中的告之规则研究——以犯罪嫌疑人为视角
|
《广西民族学院学报》2006年第1期
|
刘梅湘 |
46
|
论殖民时期法国法在黑非洲的移植
|
《西亚非洲》2006年第1期
|
洪永红 |
47
|
我国搜查制度之重构
|
《河北法学》2006年第7期
|
刘梅湘 |
48
|
死刑案件证明标准检讨——以高攀死刑案为范例
|
《人民检察》2006-4(上)
|
刘梅湘 |
49
|
论侦查行为的可诉性
|
《新疆社会科学》2006年第5期
|
刘梅湘,刘文化 |
50
|
对刑诉法第43条之反思
|
《中国刑事法杂志》2006年第3期
|
刘梅湘 |
51
|
勒内-达维德与《埃塞俄比亚民法典》
|
《西亚非洲》2008年第1期
|
夏新华 |
52
|
刑事诉讼权力(利)配置的原则
|
《求索》20065
|
李蓉 |
53
|
刑事诉讼分权制衡机制之价值论析
|
《湘潭大学学报》2006年第4期
|
李蓉 |
54
|
刑事程序民主论
|
《社会科学战线》2007年第3期
|
李蓉 |
55
|
司法的“官僚化”与“后官僚化”——现代化语境下的刑事审判权管理
|
《湘潭大学学报》2007年第5期
|
李蓉 |
56
|
我国刑事诉讼法应有的十大理念——刑事诉讼法再修改的理论前提
|
《湘潭大学学报》2006年第3期
|
申君贵,伍光红 |
57
|
口头法与非洲传统法律文化
|
《湘潭大学学报》2006年第3期
|
夏新华,何志辉 |
58
|
论单位犯罪案件的管辖
|
《河北法学》2006年第3期
|
申君贵 |
59
|
公捕大会应依法禁止
|
《法学》2007年第2期
|
申君贵,藏艳华 |
60
|
保释制度的诉讼价值分析
|
《河北法学》2006年第7期
|
胡之芳,谭志君 |
61
|
死刑复核程序中被公认的诉讼权利问题
|
《甘肃政澳门新葡亰手机版学报》2006年总第88期
|
胡之芳,谭志君 |
62
|
论刑事裁判中的事实
|
《湘潭大学学报》2006年第3期
|
胡之芳 |
63
|
行政主体行政责任与民事责任竞合的数理分析
|
《行政法学研究》2007年第2期
|
胡肖华,徐靖 |
64
|
质疑与解惑:宪法诉讼正当性分析
|
《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》2007年第1期
|
胡肖华 |
65
|
论宪政与自由——以自由主义为视角
|
《河北法学》2006年第10期
|
胡肖华,尹华荣
|
67
|
论行政权限争议的宪法解决
|
《行政法学研究》2006年第4期
|
胡肖华,徐靖
|
68
|
南非法学教育体系考察记
|
《西亚非洲》2007年第10期
|
洪永红
|
69
|
创新与突破:社会转型期中国行政法治原则的嬗变
|
《政治与法律》2006年第4期
|
胡肖华,徐靖
|
70
|
刑事公益诉讼的价值分析与制度构建
|
《河北法学》2006年第2期
|
颜运秋,彭海青
|
71
|
审计法律责任与公益诉讼
|
《审计与经济研究》2007年第3期
|
颜运秋,黑白
|
72
|
认真对待民事习惯
|
《甘肃政澳门新葡亰手机版学报》2007年总第90期
|
颜运秋,周晓明
|
73
|
经济法与公益诉讼的契合性分析
|
《北方法学》2007年第3期
|
颜运秋 |
74
|
公益诉讼诉权的宪政解释
|
《河北法学》2007年第5期
|
颜运秋 |
75
|
非洲国家税法对外资的影响分析
|
《河北法学》2007年第7期
|
颜运秋 |
76
|
限制与保护:商业性言论的宪法学分析
|
《探索与争鸣》2006年第8期
|
欧爱民 |
77
|
我国犯罪概念的宪法学透视
|
《法商研究》2006年第4期
|
欧爱民 |
78
|
权利与原则:撩开说话的法律面纱
|
《河北法学》2006年第3期
|
欧爱民 |
79
|
论加纳法文化的历史变迁
|
《辽宁大学学报》2007年第1期
|
夏新华
|
80
|
论我国公务员范围的拓展
|
《河北法学》2007年第1期
|
倪洪涛
|
81
|
走出福利法治国的困境
|
《法律科学》2006年第4期
|
倪洪涛,刘丽
|
82
|
论制约我国大学生权益公法救济的现实障碍
|
《甘肃政澳门新葡亰手机版学报》2007年总第95期
|
倪洪涛
|
83
|
非洲法律文化现代化的思考
|
《西亚非洲》2006年第1期
|
夏新华
|
84
|
非洲法律文化研究的理论辨析
|
《法学家》2006年第2期
|
夏新华
|
85
|
遭警察轮奸的女士告到南非的安全部长
|
《中国审判》20071
|
夏新华,彭妍艳
|
86
|
津巴布韦马嘎遗产继承权案
|
《中国审判》20074
|
夏新华,贲向前
|